春节的演变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源: 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尧舜时期,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腊祭”的活动,即在年终腊月祭祀百神,感谢神灵的庇佑,使人们获得丰收,这就是春节的雏形1。
基本成型: 商朝建立后,商王钦定以《夏历》十二月初一为“春节”,名为“元朔”。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依旧遵循《夏历》春节,名为“元旦”。为了彰显天子权威,历史上每一任帝王通常都会重新立历法,所以不同时期的春节时间并不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他重修历法并进行了统一,才基本确定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
成熟: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采用了公历、国历、农历三者并用纪年法。为了区分公历和农历一月初一,便将“元旦”这一名称让给了公历的一月初一,而将农历一月初一定为“春节”。在1914年,民国政府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春节这一说法也由此开始慢慢流传开来。
定型: 新中国成立后规定了“元旦”(公历元日)、“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为法定节日。从此,“元旦”成了每年公历一月一日的节日名。此后,“春节”彻底和“元旦”区别开来,并沿用至今。随后在1983年,开始了第一届庆祝春节的“春节联欢晚会”,至此,“春晚”也步入大众视线,成为现代春节的一大传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