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这一类的历史文物类景区景点的困局,背后反映的是三种长期以来难以化解的矛盾关系:
第一种,文化(文物)与旅游的关系。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文物大省陕西就发生过文物局和旅游局的矛盾甚至对立,文物局以文物保护为宗旨,坚决反对旅游业对文物古迹地的旅游式渗透,严防文物古迹遭到旅游式破坏,而旅游局则坚持文物文化资源的社会化普及政策,坚持让广大民众有更多机会贴近文物古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解决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问题,国家已经把文化部和旅游总局合并,但文物局和文旅部的关系仍然微妙,例如殷墟,就是文物保护有余、旅游发展不足的典型案例。
第二种,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关系。任何考古类、历史文化类景区景点,其旅游的核心依托都是历史文化资源,问题在于,大多数此类地方都是把资源直接拿出来与旅游接驳,忽略了资源需要向产品转化这个关键步骤。当资源本身被直接当做产品推向市场、而缺乏资源向丰富的深度产品链延伸的背景下,大多数历史文化类景区景点的旅游就只能停留在对静态遗址资源进行初级性的观光式利用,无法实现从文化资源形态向旅游产品形态的合理转型。
第三种,文旅供给与文旅需求的关系。殷墟面临的困局,说到底,还是没有解决好文旅供给和文旅需求的关系。当代文旅市场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以80、90、00后为主体的文旅消费者对文旅资源的接纳方式更多地呈现为动态化、活化、体验化的现实需求,而大多数文旅供给方却仍然停留在资源本体直接对接的、静态的、参观式的文旅模式上,导致供需关系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