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方言的历史来历主要与其所在地区的民族杂居有关。从历史角度来看,民勤自古以来就是内地汉民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在大约七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祁连山区急剧上升,形成了绵茂密、冰川连绵,源源不断的雪水汇入盆地,聚为湖泊,草原与湖泊构成了辽阔而美丽的民勤绿洲。
早在沙井文化时期(其时代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先民们就开始在民勤进行开发和建设。自秦至汉,先后有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此游牧狩猎。汉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郡置县,元狩四年(前119年)末或元狩五年(前118年),开始移内地汉民实边垦殖。今民勤境内始有汉民,并与各少数民族杂居生活。
其后历代,民勤居民总体上呈少数民族入侵为主,汉族政权移内地汉民实边为辅的一种双向流动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内地中央政权和地方(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争夺史。前秦、后凉时的氐族,后秦时的羌族,南凉时的河西鲜卑,北凉时的卢水胡,隋唐时的突厥、吐蕃,五代时的六谷蕃,西夏时的党项,元代的蒙古,清代驻防的女真等,先后在今民勤境内,或游牧,或定居。至清乾隆时,县境内还有许多蒙古人在此放牧。
历代汉族政权移民实边,明代规模最大。大量内地汉民迁入今民勤境内,或戍守,或垦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