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联的来历: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桃符文化。桃符最初是一种用于驱邪的物品,由桃木制成,上面刻有神荼、郁垒等神祇的名字,以期保护家宅平安。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逐渐演变成了春联。据《宋史》记载,后蜀的孟昶在桃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诗句,这被认为是春联的最早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丰富,不仅保留了驱邪避灾的意义,还融入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家庭幸福的美好期盼。
到了明代,春联开始广泛流行,成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装饰门庭的一种习俗。春联的普及与朱元璋有关,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朱元璋在金陵(今南京)除夕前下令,要求公卿士庶家门口必须贴上春联,这一习俗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二、春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对仗,即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上联尾字为仄音(上声、去声),下联尾字为平音(阴平、阳平)。
2、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平添欢乐气氛。
3、春联不限定字数、句数,常见的有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和十一言联等。所谓几言联就是单联由几个字组成。像四言联,上下联都由四个字组成。如果春联长一点,单联中可能不是一句,而是分为两句或更多,那么上下联要保持一致,不能上联是一句,下联是两句。